Web Content DisplayWeb Content Display

Page Title Page Title

资料库

Intro Intro

教育资料

网页内容展示 网页内容展示

丹痕印记 ─ 中国书画的印章

朱雅明
香港艺术馆 前二级助理馆长(虚白斋)
2008

图1   图2
图1   图2
图3
图3
图4
图4

在欣赏中国书画时,你有否留意上面钤有大大小小的朱红色印章?而你又知否这些印章的用途呢?在作品上钤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色。早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65-公元前221)已有人用印章证明身份。而在书画上钤印则可追溯至唐代(618-907),宋代(960-1279)以后更趋普及。

书画上的印章可分为两类:作者的印章(表示作品为其本人所作);及收藏家或鉴赏家的印章(表示作品曾为其收藏或鉴赏)。印章亦可按其印文再分为名号印、闲文印、肖形印等。

印章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该作品的一个流传纪录。然而我们不能单凭印章辨别书画的真伪,因有时会出现画真印假或印真画假的盗用情况。在鉴别时,除了要看印文外,还要留意钤印的位置、印泥的颜色和印章主人用印的规律。很多书画家、收藏家及鉴赏家拥有不只一枚印章,印文各不相同,从中亦可揣测其对某作品的重视程度。例如虚白斋主人刘作筹先生(1911-1993)的收藏印就逾五十枚,如「虚白斋主人曾观」、「作筹心赏」(图1)、「作筹秘玩」等。

某些享誉盛名的鉴藏家的印章就好像现今流行的「优质商标」一样,为所钤的书画提供「品质保证」。清代著名大鉴藏家梁清标(号蕉林)(1620-1690)拥有一枚兽钮田黄石方印(图2),上刻「蕉林鉴定」。梁氏曾钤此印于鉴藏过的无数名迹上,而虚白斋藏品陈淳(1483-1544)《花卉图卷》上亦钤有同一方印(图3),由此可推断此画曾被梁氏鉴藏。有趣的是这两件艺术珍品跨越了时空地域,分别由两位拥有高尚情操的收藏家刘作筹先生及罗桂祥博士(1910-1995)于1989年及1994年捐赠给香港艺术馆及其分馆茶具文物馆。

此外,印章还有许多功能,如平衡画面构图、保护作品的完整性等等。一般较长的手卷是以数段纸或绢合裱而成,容易被人分拆,在段与段缝接的地方钤上「骑缝印」(图4)则可增加分拆的难度。

当你了解印章的功能后,下次有机会欣赏书画时,或可多加注意这一方方丹痕印记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