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Style
茶具文物馆

馆藏

罗桂祥藏茶具及印章藏品

Main Image
弦纹金钱如意壶

弦纹金钱如意壶
「(陈)用卿」刻款,1620年代
高:28.6厘米  阔:22厘米

这件大型紫砂茶壶是明代著名陶工陈用卿的作品。陈氏活跃于明代天启至崇祯年间 (1621 - 1644) ,据说他能徒手造出浑圆的壶器。

这个造型庞大的茶壶,紫砂泥色深褐,夹砂质感若隐若现。盖钮透雕成浑圆的金钱球状,壶盖以浅浮雕刻如意云头纹饰,为整件器皿平添不少生气。弯曲的壶嘴与弧形的把手分量匀称,壶腹上部以一度凸弦纹围绕一周,为笨重的器身增加线条美感。壶身一面以草书刻五言诗及名款:「诗人吟白雪,才子步青云。用卿」,有成就显赫的吉祥寓意。

陈氏装饰的手法在明代当时可说是大胆创新。他在壶的腹部而不是在壶底铭刻文字,加上陈氏采用草书,而非当时陶艺家常用的楷书作为刻铭的书体。这件弦纹金钱如意壶正好反映出他精炼的制壶技巧及娴熟的章草刀法。

Teapot of Chamfered Low Cylindrical Shape

直腹刻铭曼生壶
「(杨)彭年」;「阿曼陀室(陈鸿寿)」印
「茗壶第一千三百七十九频迦(郭麐)」识
「嘉庆乙亥」(1815年)刻铭
高:7厘米  阔:11.8厘米

「曼生壶」是从陈鸿寿而得名。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是清代著名金石书画家,亦是西泠八家之一。相传陈氏任溧阳县令时,曾手绘十八种紫砂壶式,并请当时著名壶手杨彭年及邵二泉等 制壶。壶把下端钤有「彭年」印款,壶底盖有曼生斋名「阿曼陀室」印,再加上壶身刻有诗文和陈鸿寿刻款的茶壶,世称「曼生壶」。

这个造型独特的曼生壶,壶形扁圆,壶肩宽斜,壶嘴短曲。呈扁圆状的 壶把下端有「彭年」印款。壶上的书法铭刻是由陈氏的好友郭频迦所制作,下腹近底部分刻了十五个陈氏朋友的名字,显示他们曾在一次雅集中共同品定过这件壶作。这种汇萃了书画、金石、诗词及造壶工艺的「曼生壶」,充分体现了陶工与文人合作的卓越成就。

土狗树蛙水注

土狗树蛙水注
[蒋],[蓉] (两次) 印
约 1980年
高:7.3 厘米 阔:9.4厘米

这个属于文房案头用品之一的水注,造型取材于大自然的动植物。在空心树段靠近出水口位置,雕塑了一只悠然自得的土狗,相隔在注子口部的另一端是一只虎视眈眈的树蛙。这个紫砂注子造型栩栩如生,捕捉了自然界猎食的情景,反映了陶艺家高度的写实技巧及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注子底部有「蒋」及「蓉」篆书印款。

这件作品是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的杰作之一。蒋蓉在一九一九 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潜洛村的一个紫砂陶艺世家。她自幼跟随父亲蒋宏皋及伯父蒋燕亭学习陶艺。在一九九三年获颁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蒋氏擅长制作紫砂花果,作品生动逼真,技艺精湛,别树一格,是一位被受尊重的紫砂陶艺大师。

漩涡纹瓜形壶

漩涡纹瓜形壶
「(陈)鸣远」刻款,十八世纪初期
高:7.5厘米  阔:10.6厘米

这件漩涡纹瓜形壶是陈鸣远的得意杰作之一,他是活跃于十七世纪中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的杰出宜兴陶艺家。陈鸣远生于紫砂陶艺世家,陶艺技巧由他的父亲陈子畦所传授。陈鸣远的作品以技艺精湛和充满创意而见称,他的作品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茗壶茶具、文房案头摆件及栩栩如生的雕塑果品。陈氏擅长于把雕塑技术与器物造型巧妙地结合,有时更加上雅健的书法装饰,开创了雅致的壶艺风格。

这件瓜形紫砂茶壶,泥质坚致调夹粗砂,质感效果彷如梨皮。壶盖边沿呈六瓣,盖钮塑造成瓜蒂状,壶把及壶流取瓜藤的造型,藤上筋脉刻画细致,造工典雅优美。壶流下方壶身刻有「鸣远」两字楷书款。壶身的漩涡纹饰,可能是陈氏 以指头在泥坯表面推压而成,富旋动自如的韵律感,反映了陈氏卓尔不凡的壶艺。

外销泰国镶金圆壶

外销泰国镶金圆壶
「泰国」;「125」泰文印
约1907年
高:7厘米 阔:12.8厘米

早在明代(1368-1644),紫砂 茶壶已外销至泰国,到了清代 (1368 - 1644) 数量更大幅增加。这些外销泰国的紫砂茶壶,造型以梨形、圆筒形、扁圆形和圆形为主,多配以金属提梁,并且把器身磨光,而盖钮、盖沿、口沿和壶流的尖端都镶金或其他金属。其中大部分订制小壶的都是移居于当地的中国人,他们喜欢以这类紫砂小壶冲泡功夫茶。此外,仿竹节及树干等自然造型的传统茶壶亦颇受欢迎。

这个丰满浑圆的紫砂茶壶,以质感细致润泽的朱泥制成,底部有三小圆足支撑及稳定壶身。幼细的壶把、尖直的壶流与宽敞的壶口成一水平,具备了典型功夫茶壶或水平壶的特色。盖钮、盖沿、口沿、流尖及三足镶金,以保护器皿脆弱的部分及增添装饰效果。在长盖延上及壶底分别有泰文「125」及「泰国」印款,是泰王拉玛五世在 1907 年向中国订制一批茶壶的其中一件珍品 。


                                            白文兽钮田黄石方印章

白文兽钮田黄石方印章
程邃刻
2.2 x 2.2 x 3.2厘米

这枚印章采用的石材是田黄石。田黄石属于寿山石中的田坑类,出产于福建省福州寿山村水田底的古砂层,色泽润丽,质地佳美,价值远胜黄金,十分珍贵 。

这枚田黄石印章是皖派首要篆刻家程邃的佳作。他以推刀冲刻的「冲刀法」刻铭「蕉林鉴定」四字印文,凹入的白文线条,体现了他凝重浑朴及富有笔趣的刀法。「蕉林」是明末清初著名书画收藏家梁清标的别号,这枚石章大概是他订刻的。

程邃,字穆倩,号垢道人,安徽歙县人,为明末清初的书画及篆刻家。明朝亡国后,他从南京移居扬州。他博学多才,擅长山水、诗文、书法,尤精于研究金石篆刻,也收藏及鉴别古书画和铜、玉等器物。

白文青田石椭圆印章

白文青田石椭圆印章
金农刻
2.6 x 4.4 x 3.6厘米

这枚印章是由金农 (1687 - 1764) 以青田石镌刻而成。青田石是三大篆刻石材之一,产于浙江青田县,石质细结坚致,雕刻时爽利清脆,极易运刀。青田石多以青色为主,但亦可依其他颜色的深浅再加以分类。这枚浅酱油色的青田石章,外形呈半椭圆状,印身上以浅浮雕刻铭树石、花卉纹饰,线条简练,构图疏朗清雅,反映了金农绘画技艺的修养。印面边缘的弧线与印文上镌刻有「孤山放鹤」四字带削苦硬的白文线条相互结合,产生独特苍凉的趣味。这类椭圆印章多被用作「鉴赏印」或作书画 上方的「引首章」。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及嵇留山民等,浙江杭州人。他五十岁才开始学习绘画和写作。晚年居于扬州,以售卖书画为生。他主要从事诗、书、画的创作,亦擅长篆刻,被称为「 扬州八怪 」之一。

白文云龙钮山黄石方印章

白文云龙钮山黄石方印章
齐璜刻
3.7 x 3.7 x 8.2 厘米

这枚石章上刻有半立体的龙纹印钮,配以浅刻云纹装饰,神态悠然生动。石章边款刻有五言诗句,表扬与世无争的隐居者,它与印面白文刻铭「南阳布衣」四字的内容相互呼应。三国时期,诸葛亮未曾担任蜀国丞相之前,曾在现今南阳城西的卧龙冈隐居。这枚印章整体的艺术处理手法,展现了情景交融的情趣。

齐璜 (1863 - 1957) ,小名阿芝,字萍生,由于出生于湖南湘 潭白石庄,因此号称「白石」。少年时代当过木匠,所以别号木人、木居士。齐璜在二十七岁时学习书画、诗文和篆刻。晚年定居北京,以售卖他的篆刻印章及绘画 作品谋生。齐氏的篆刻艺术集赵之谦 (1829 - 1884) 、吴昌硕 (1844 - 1927) 等名家的大成,并且以秦、汉、魏历代的篆书为蓝本,创作出个人独 特的风格,蔚然成家。他的刀法老练,以单刀冲刻,用刀彷如用笔一般,一气呵成而不事修饰,布局充满了平直纵横的气势及大刀阔斧的写意风格。齐氏与另一位上海篆刻名家邓散木 (1898 - 1963) 并称为「北齐南邓」。

朱文荷花薄意寿山石长方印章

朱文荷花薄意寿山石长方印章
冯康侯刻
1.6 x 3.5 x 8.3 厘米

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寿山村,质地温润细腻,绵软易刻,非常适用于篆刻。长方印章多作为私人印章,少用于官印。篆刻家喜欢以长方形印章作斋馆印、诗句印、鉴赏印和盖在字画上角的引首印章。

篆刻家在这枚石章上以浅浮雕技巧,细致刻划荷花及鹬鸟的轮廓,表现了他在绘画方面的修养。印面以圆朱文镌刻「友梅」二字,线条流丽俊逸。这枚印章是冯康侯为许友梅而制作,许氏于一九三○年代设立了一间「鸿雪轩」,专门代理古今名画。

冯康侯 ( 1901 - 1983 ),名強,号老康、眇叟,广东番禺人。他十三岁学刻印,以黄士陵 ( 1849 - 1908 ) 的篆刻作为蓝本,毕生致力于金石文字的研究。冯氏亦曾跟随温其球学习绘画及刘留庵学习篆刻。他精擅篆刻、书法,尤以篆书着称,间亦绘画山水及花鸟。晚年定居香港,专心从事创作。

耀州窰青釉刻花注子

耀州窑青釉刻花注子
北宋,十一世纪
高:22.3厘米  阔:16.5厘米

耀州窑是北宋 (960 - 1127) 著名瓷窑之一,窑址以位于现今中国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为代表。早在唐代(618-907)耀州窑已有烧制黑釉、白釉及青釉瓷器,北宋中期以后,以青釉瓷器的发展最为鼎盛,器物以刻花及印花装饰为主。

这个窄长椭圆形的青釉刻花注子,器身罩上一层浅橄榄绿釉,釉面满布细碎的冰裂纹片。从宽阔的喇叭状口观察,可清楚看见口沿至颈部位置有明显的拉坯痕迹。接连在壶口下的编带把手,一直伸展至器物的腹部。器腹刻有浅浮雕折枝牡丹纹,刀法锐利,线条流畅,充满了活泼自如的节奏感。

「点茶法」是宋代 (960 - 1279) 主要的备茶方法,它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放入茶盌内,再以注子将沸水直接注入盌内,把茶末溶和,再以茶筅搅拌调制成沫饽丰富的茶汤。这类带有弯曲细长壶流的注子,在倾注沸水时,水流猛而有力,是专为配合「点茶法」而创制的茶具。

建窰兔毫斑茶盌

建窑兔毫斑茶盌
南宋,十二至十三世纪
高:6厘米  直径:12厘米

这个出产自建窑的兔毫斑茶盌是宋代 (960 - 1279) 斗茶必备的工具之一。建窑窑址位于今天的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产品以黑釉茶盌为主,胎体呈深褐色。由于这个黑釉茶盌釉面烧制成条状的结晶斑纹,形状彷如幼嫩的兔毫尖,因此被称为兔毫盌。

北宋人论茶的专着如《茶录》及《大观茶论》等,对建窑黑釉茶盌都给予极高的评价。由于宋代人们崇尚「斗茶」的玩意,在斗茶时首先比试茶汤的颜色。经过茶筅击拂调和而成的茶汤,以能呈现白色的泡沫至为可贵。这类黑釉茶盌最能衬托出白色的沫饽,而且它们厚重的胎身,能有效保持茶汤的温度;盌底深度适中,方便观察茶汤,因此深得斗茶人士的钟爱。

五彩花卉纹茶壶

五彩花卉纹茶壶
清代康熙朝,1690-1700年
高 : 15.2厘米
阔 : 18.4厘米

这件清代康熙朝五彩花卉纹茶壶,壶盖微向上拱,壶身呈八瓣瓜棱形,凸起的棱形部分以青花线划分为八组长方形的开光。每组开光内以蓝、绿、黄及红彩绘画了各种不同的折枝花卉图案,其中分别有葵花、石榴花和菊花。壶把及壶嘴则以绿彩绘画缠枝莲纹作装饰。这种景德镇仿制日本柿右卫门风格以迎合西方市场的中国外销瓷器,十分罕见。

在十七世纪晚期,荷兰东印度公司首先把日本柿右卫门瓷器引进欧洲。由于这类瓷器缤纷夺目的釉彩及纹饰,因此很快便广受欢迎。自 1644 年明代覆亡之后,日本有田县烧制的这类外销瓷器便独占鳌头,而且对欧洲陶瓷风格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直至清代康熙朝 (1662-1722) ,中国景德镇外销瓷器的贸易才重新恢复领导的地位。

五彩十二花神杯

五彩十二花神杯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款
清 康熙(1662–1722)
高:5厘米  直径:6.5厘米

这套清康熙御制的十二花神杯,胎质纤薄,画工细致,充分表现了 「康熙五彩」的特色。杯身一面以黑彩勾勒纹饰,再以钴蓝和其他彩料绘画代表各月份当令的花木,依顺序排列为: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月季、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兰花、十一月水仙和十二月蜡梅。杯身另一面以青花楷书写上五言或七言咏赞诗句,大多数更附有「赏」字小方印。杯底以青花勾画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

五彩瓷器属于釉上彩装饰。明代后期的五彩器,釉上纹绘已经发展出红、黃、绿、褐和紫等多种绚丽的色调。清代康熙(1662 - 1722)时,五彩的发展有重大的突破:陶工发明了釉上蓝彩及光润的黑彩,丰富了五彩的色调,改变了明代以来,青花加上五彩装饰的主导地位。

斗彩岁寒三友壶

斗彩岁寒三友壶
「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款
清 雍正(1723–1735)
高:13.6厘米  阔:19厘米

这件斗彩岁寒三友壶,椭圆的壶身造型像一只鸡蛋。扁环状的盖钮与环形的大壶把及呈「s」形的壶嘴互相呼应,充满流畅圆转的动态。壶底以青花篆书写上「大清雍正年制」款。这件岁寒三友壶原先是与藏于英国戴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另一个配成一对。

松、竹、梅均属于耐寒植物,一向有「岁寒三友」的美誉。「松」象征坚毅及长寿,「竹」蕴含正直清逸的气节,「梅」则喻意品格高洁坚贞。「岁寒三友」是中国艺术装饰广受欢迎的主题。

这个壶身上的「岁寒三友」纹饰,是属于釉下青花加釉上彩绘混合而成的「斗彩」装饰。制作方法首先是以青花勾勒植物的轮廓,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然后以摄氏1200度的高温完成初步烧制。接着再以绿、红、紫色彩料按青花轮廓 填染,突出树木花卉深浅不同的色调,再经约摄氏800度的诖烧,制成这个柔和雅淡而富生气的「岁寒三友」纹壶。

青花书法盖盌

青花书法盖盌
清代, 十九世纪初
杯高 : 5.2厘米 直径 : 10厘米
托碟高 : 2.7厘米 直径 : 13.4厘米

这个盖盌可分为盖、盌和托碟三部分。外壁以青花书写多首唐代七言诗句,内容多感叹人生及时光流逝。文笔工整的楷书字体,成为器皿上独特的装饰图案。盖顶、盌底及托碟的底部皆写上「满堂福记」楷书款。由于盖盌的胎身薄如蛋壳,因此在边沿位置均镶嵌铜边作为保护。

盖盌又称为焗盅,是清代康熙年间(1662 - 1722)创制的一种连杯托附盖的茶具。敞口的盖盌,除了方便注水,亦有助倾出茶汤至小茶杯中饮用。直接以盖盌品茗的人士喜欢一手拿着杯托,承着茶盌,一手用盖轻轻拨开汤面的茶叶,从盖和盌的间隙啜饮茶汤。由于盖盌散热速度比茶壶快,因此多被用于冲泡绿茶和花茶。

釉裡红岁寒三友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玉壶春瓶
明 洪武 (1368-1398)
高 : 32厘米 口径 : 85厘米
腹径 : 20.7厘米 足径 :11.6厘米

这件玉春瓶是由上、中、下三部分黏合而成。瓶口点缀了卷草纹,而围绕着瓶颈的部分,由上而下相继是芭蕉纹、金钱纹和叠浪纹。壶身以釉里红绘画松、竹、梅岁寒三友及庭园景物,空隙位置以茶花和芭蕉作为点缀。整个构图连绵不断,非常丰富。圈足处绘有卷草纹,而圈足上方则绘有一道莲瓣纹。这件器皿腹部的花卉纹饰是重心及焦点的所在。它的空间处理手法,也正好反映了近东收藏中以纹饰繁褥的大盘为代表的早期外销瓷,与十五世纪完全中国化作品之间的过渡期风格。

这个玉壶春瓶是以铜红料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以高温一次烧成釉里红装饰。可是由于氧化铜容易挥发,因此原本要烧出红色的这件器物却被烧坏而变成灰褐或泥褐色,这也正好解释为何现存成功烧制的釉里红器物数量并不多。

青花云龙纹扁壶

青花云龙纹扁壶
明 永乐 (1403-1424)
高: 45 厘米 口径: 8 厘米
阔: 35 厘米

这类撇口直颈的壶,是用来盛水或酒的器皿,因它们扁圆的壶腹而被称为「扁壶」。这款壶式开始出现于明代永乐时期(1403 - 1424)。在这个白釉微泛青的瓷壶上,两面分别绘画一只三爪龙纹,间隙的地方以云火纹作装饰。颈部绘画了三组卷草纹,器口下绘画了一周缠枝花卉纹,笔意挥洒自如,带有雄健豪放的风格。

明代永乐、宣德(1426 - 1435)两朝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 期,成就被誉为「开一代未有之奇」。当时使用于瓷器上的青花色料是由波斯输入的「苏尼勃青」或「苏麻离青」料,它的特点是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这种钴料烧制出来的青花纹饰有渗青和晕散的现象,并且呈黑青色的结晶斑;由于青花浓淡不平匀,因此用手抚摸器皿时,可以感觉到釉面凹凸不平的质感效果。

此外在永乐朝的官窑器皿上署款的习惯并未普及,到了宣德时期,瓷器上才盛行书写帝号年款。像这类器型大、质素高的扁壶,壶底并无署款,年代应早于宣德朝。

青花瓜籐纹宫盌

青花瓜藤纹宫盌
「大明成化年制」青花款
明 成化(1465–1487)
高:6.8厘米 口径:15.4厘米 足径:5.3厘米

这个侈口窄唇的盌,外壁弧形线条优美,配以矮小的圈足,整体造型端雅。盌的外壁以青花绘画了三组瓜藤纹,盌内雅淡并无装饰。微凹的底部以青花书写「大明成化年制」两行楷书款,外围加上双圆圈。像这类造型典雅优美,以青花绘画花卉、瓜果或山水人物的小盌,一般称为「宫盌」,是宫延御用的食器 。

明代成化时期(1465 - 1487)白瓷胎质纯净,大部份制作的瓷胎,胎体轻簿、玲珑通透,而青花烧制技巧亦十分高超,发色青逸雅淡,釉面厚润光洁,没有以往青花瓷器桔皮纹的瑕疵。这个时期所采用的青花料是中国江西本土生产的「平等青」或「陂塘青」。它的特点是呈色稳定柔和,略带青灰调子,绘画轮廓若隐若现。虽然有些鉴赏家特别喜欢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雄健豪放的风格,但是以烧造技巧质素及作品的纤秀淡雅而论,明代成化朝的青花瓷器确实已达至颠峰。

五彩十二花神杯

五彩十二花神杯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款
清 康熙(1662 – 1722)
陶瓷
C1981.0245

花卉包含着大自然的美态与色彩,蕴藏着大 自然的秩序与规律。在文学上,花可寄情,亦可寓意,所以在中国艺术创作中,花成了一个重要的题材。这套胎身纤薄的小杯,分别绘上代表各月份的花卉,画工精 致细腻,纹饰多以黑彩勾勒,衬景花草水石则以钴蓝或其他彩料绘画,杯身背面以青花书五言或七言诗句,并大多附有「赏」字小方印(除了十二月份杯)。

黄地粉彩花卉开光山水书法壶

黄地粉彩花卉开光山水书法壶
「大清乾隆年制」青花款
清 乾隆(1736 – 1795)
C1981.0073

清代乾隆皇帝(1736 - 1795)既嗜好品茗亦雅好文学,他的茶诗作品约有200多首。这是一件御制的茶壶,彩绘精致,壶身一面开光内绘有亭园茗茶人物,另一面则书写了一首「冷泉亭观采茶作歌」。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南巡至杭州时,看见茶农采制龙井茶的辛劳情景,有感而发的作品。茶壶其他部份如黄地开光上遍绘串枝花卉纹样,壶及盖内则敷有浅松绿釉。

建窰兔毫斑茶盌

建窰兔毫斑茶盌
南宋(12至13世纪)
C1981.0230

这件是宋代建窰烧制的茶碗,胎身厚重,敷厚腻黑釉,釉中呈金色直纹,状似兔毫,所以称为免毫斑。宋代备茶主要用点茶法。这方法是将碾成粉状的茶末置于碗内与沸水混和,并用茶筅回环搅拌,调成沬饽丰富的茶汤。时人还喜欢比较茶盏内沬饽的多少和持久性,来定断各人备茶的技巧,这玩意称为「斗茶」。宋代盛行以黑釉茶盌斗茶,更能突出斗茶时茶汤的白色泡沬。

汝窰青釉笔洗

汝窰青釉笔洗
北宋晚期,12世纪初
C1994.0064

汝、定、哥、钧、官是中国宋代的五大名窰。12世纪初的汝窰瓷器极为稀少,傅世不足70件。此汝窰器附有一摺由陈元煇于清光绪丙午(1906)仲秋日墨书的背景资料。文中记述陈元煇之父陈瑞安于北京琉璃厂获得此汝窰笔洗。器物的底部原有乾隆皇帝于己亥年(1779)所题的一首诗:

赵宋青瓷(窰)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

由于恐怕藏有清室帝皇藏品会被降罪,陈瑞安于是把该首诗移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及英国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亦拥有同类典藏。

Teapot of gourd shape

半葫芦形刻铭曼生壶
「(杨)彭年」,「吉壶」印
「曼生(陈鸿寿)」刻款
清(19世纪初)
C81.401

踏入19世纪初期,文人雅士喜欢在造型简单及光身的茗壶上发挥他们在书画篆刻各方面的才华。这时期有不少著名陶工与文人士大夫合作制壶,在壶身刻上诗词古语或有宗教意味的铭文,并附有陶人姓名字号与及堂馆阁斋诸号的刻款。

陈鸿寿(1768 - 1822),字子恭,号曼生,是活跃于清代乾隆晚期到道光初年的江南重要文人,一生留下了许多艺术作品。陈鸿寿作溧阳(即今宜兴附近)县令时,曾设计18 式壶样,延聘当时名家杨彭年(1796 - 820)和邵二泉(活跃于19世纪初至中期)制壶。其中壶把下方钤「彭年」款,底盖「阿曼陀室(曼生斋名)」印,壶身饰以诗文和陈曼生刻款的茶壶,称为 「曼生壶」。

自明代开始,饮茶不再碾茶成末,而是以全叶冲泡,因而出现了泡茶用的茶壶。清代人除喜用瓷质带釉的茶具外,更认为宜兴所产 的紫砂壶为泡茶的极品用具。紫砂茶壶独特的泥质,具有良好的吸附和透气性能,经年使用的茶壶,内壁日渐积聚茶渍,使泡茶后茶味更为醇厚,而且它们优雅而朴 素的造型,也迎合文人雅士的审美要求。

刻铭井栏提梁扁壶

刻铭井栏提梁扁壶
「顾景舟」,「景舟」,「舟」及「历下(韩)美林」印
「丁卯年(1987)
冬景舟美林制于丁山」刻款
高:14.8厘米 阔:14.2厘米
罗桂祥博士捐赠

顾景舟(1915 - 1996) 原名景洲,江苏宜兴川埠乡上袁村人,是20世纪晚期最杰出的紫砂陶艺家之一。顾氏出身紫砂世家,自少随祖母邵氏学艺,20岁便跻身于名家之列。1955年,他曾合力组织紫砂工艺厂,积极培育后代。1978年获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职称,1988年更获国家颁予工艺美术大师荣誉。

这件紫砂壶是顾景舟与著名紫砂壶设计家韩美林 (生于1936年) 合作而成的杰作。顾氏在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件作品的造型严谨,线条流畅与规整兼容,比例独到,手工精巧,风格典雅,把紫砂壶造型艺术的特点充分表现。

顾氏的作品屡被选为国家礼物,并曾多次获国家质量评比的金质奖、银质奖等奖项。此外,顾氏更获得「一代宗师」、「壶艺泰斗」的美誉。

简介

茶具文物馆是香港艺术馆的分馆,在1984年1月27日开放给市民参观。茶具文物馆的主要工作是收集、研究及展出茶具文物和有关资料,是国际上第一所以茶具为专题的博物馆。茶具文物馆的基本藏品由罗桂祥博士 (1910-1995) 捐赠,其中包括一批约六百件,年代由西周 (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 至二十世纪的茶具及有关器皿。这批珍藏中半数是陶瓷茶具,其中计有注子、茶盌、茶杯、茶壶及盖盌等。另外半数为一批由明代 (1368-1644) 至现代制作的宜兴陶器,包括各式茶具、雕塑及文玩。此外,还有小量欧洲和日本样式的茶壶,佐证当时中国茶具对外国的影响。

罗桂祥基金在1994年,把罗桂祥博士名下的二十五件瓷器和六百多方印章慷慨赠予香港市政局。为了妥善收藏及展出这批珍贵的艺术文物,香港市政局在茶具文物馆侧兴建了罗桂祥茶艺馆,在1995年12月14日落成启用。罗桂祥茶艺馆楼高两层,地下茶室提供品茗服务和茶艺示范;而上层展览厅长期展出这批珍藏的精选,其中包括年代历宋 (960-1279)、元 (1271-1368)、明 (1368-1644)三个盛世的珍贵陶瓷,计有宋代五大名窰:汝、定、官、钧、哥窰的器物;此外,还有龙泉窰、磁州窰和景德镇的制品。而选粹自明、清 (1644-1911) 至现代的中国印名家辈出,计有西泠八家和近代广东印人的作品,其中以明末清初程邃(1607-1692)所刻的田黄石印章更为罕有珍品。

茶具文物馆与罗桂祥茶艺馆,不但让香港市民可以分享到已故的罗桂祥博士一生经营的收藏成果,更致力为推广中国品茗风尚作出贡献。